“本草中国”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本草中国
    马亦可, 成俊, 罗兴洪, 杨俊斌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5, (2): 142-1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5390.2025.02.015
    古代经典名方是中药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品种在我国中成药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提示开发古代经典名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介绍了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发展过程、研究现状、研发特点,并提供相关开发建议。同时提醒在开发古代经典名方时,要以患者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企业发展战略进行立项。
  • 本草中国
    陈杰, 蔡昕, 田莉, 王子敬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5, (1): 164-1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5390.2025.01.017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食养原则,意味着五谷、五畜、五果、五菜不仅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还具有不容小觑的药用价值,即药食同源。而关于其所养、所益、所助、所充的本质内容与人身之元气、营气、卫气、宗气密不可分,证明养生当以食养为先,而五谷、五畜、五果、五菜作为日常饮食之根本,更应得到重视。
  • 本草中国
    杨晶凡, 张鑫, 陈随清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4, (11): 152-1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5390.2024.11.017
    本文以时间为主线,梳理历代本草著作及相关医学著作,并结合现代中药学文献,考证补骨脂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时间、药材性状和炮制方法,以厘清补骨脂的药用历史。补骨脂早在唐朝已流传入我国,结合各时期本草图文对比,古今补骨脂基原相同,为豆科植物补骨脂 Psoralea corylifoli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古时主要“自外藩随海舶而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亦有分布,现今缅甸进口补骨脂仍为主要市场商品来源。古今记载补骨脂的采收时间和药材性状特征描述基本一致,在农历九月果实成熟时采收,但不同时期本草对药材表面颜色描述有所不同,由初期红色、绿色至北宋黑色,明清时期以“色黑者良”,这与现代文献记载黑色成熟种子中有效成分累积量和产量均较高的研究结果相符。历史上补骨脂的炮制加工方法有蒸、炒、炙及复制法等,目前以盐炙为主,引药入肾,以增强其温肾助阳、纳气、止泻的功效。通过以上对补骨脂的本草考证,为确保补骨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规范市场流通和统一使用奠定理论基础。
  • 本草中国
    卢绍鹏, 周亚奎, 孔丹丹, 赵祥升*, 魏建和*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4, (6): 138-1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5390.2024.06.016
    槟榔为我国“四大南药”之一,药用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应用广泛,被多个国家和地区纳入法定药用标准中,但各质量标准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对槟榔药材的国内外质量标准、地方炮制规范及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发现国内外槟榔药材标准在药材来源及性状项上较为一致,鉴别、检查、浸出物与含量测定项差异较大,我国槟榔药材质量标准、炮制规范不断提升,并提出了槟榔药材标准完善的方向,以期为我国槟榔药材的监管和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 本草中国
    李颖, 郑博文, 李新月, 程蒙, 刘根喜, 王雅南, 王红阳, 杨光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4, (4): 134-1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5390.2024.04.016
    中国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日本清酒的起源有赖于我国水稻种植、黄酒酿造技术的传入。黄酒和清酒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体现了所在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迁。目前关于黄酒、清酒的相关研究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整理。本文对中国黄酒和日本清酒的历史沿革、分类方法进行了梳理,概述了二者在原料、工艺、成分、功效方面的研究情况,并提出对黄酒酿造和产业发展的建议,探讨中国黄酒发展可借鉴的方法与路径。
  • 本草中国
    马忠明;李定邦;刘旭;张巧;万若婷;张丰聪*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4, (3): 122-1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5390.2024.03.014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涉及中医外科器具、针具、灸具、拔罐用具等古代医疗器具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地梳理回顾,展现中国古代医疗器具的特点与发展脉络,从而进一步规范中医器械与设备的定义,对当代中医器械与设备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中医器械与设备的发展方向,以期对中医器械与设备的监管、制造与使用提供参考。
  • 本草中国
    李新月, 程蒙, 于志斌, 马海光, 池秀莲, 高峰, 苏芳芳, 张辰辰, 杨光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4, (2): 130-1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5390.2024.02.014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自古以来便有海外来源,现今仍有许多中药材品种依赖进口,如乳香、没药等。随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中药产品需求增加,野生资源不断减少,而种植(养殖)又面临人均耕地不足、进口药材引种栽培质量不佳等问题。因此,以全球化视角审视中药资源供求,关注海外原料基地建设,实现中药资源的高效、可持续供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进口药材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建立中药资源海外原料基地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建设全球中药资源供应体系的建议。
  • 本草中国
    王家葵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4, (1): 118-1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5390.2024.01.014
    本文研究“土”“杜”“山”“野”“草”“假”等限定词在药名中的使用情况,揭示其与药物品质的内在联系。
  • 本草中国
    陈仁寿;王一竹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3, (11): 138-1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5390.2023.11.016
    藿香是目前常用中药之一,是早期传入我国并成功完成本土化的香药中颇具代表意义的一味药物。本文以藿香为研究对象,梳理其自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引种,在隋唐时期被医家初步应用入药,在宋元时期随着香药被广泛应用而融入中医药体系,最终在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并有了品类划分的本土化进程。并以该药为代表,总结先于唐宋时期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外来香药融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过程,以及外来香药传入对中医药理论体系产生的积极影响。
  • 本草中国
    赵中振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3, (8): 122.
    《本草纲目》是我国本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不仅保存了大量已经散佚的本草文献,成为后人研究中医药文献的重要参考书目,而且改进了传统的药物分类法,为我国乃至世界自然科学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本草纲目》的作者生平介绍、肖像小考、金陵本探寻、分类体系多个方面进行概述,旨在加深对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认识和了解。
  • 本草中国
    赵中振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3, (7): 106.
    本草是我国传统药物学的代名词,是研究药物名称、产地、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文概述了本草的含义和历史沿革,并对主流本草﹑主题本草和地方本草三大类进行了简要介绍。
  • 本草中国
    王家葵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3, (6): 90.
    苏、荆芥、薄荷既是香料又可入药,皆为唇形科植物,具有一定相似性。为厘清苏、荆芥、薄荷古今关系,本文以历代本草文献为基础,对三者进行本草学研究。经考证,发现苏有紫苏、白苏、水苏、假苏等。紫苏是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及其变种;白苏是紫苏的栽培变异;水苏又名鸡苏,为唇形科植物水苏Stachys japonica 之类;假苏似苏而非苏,为唇形科植物裂叶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 之类,与今药用荆芥相同。荆芥又名姜芥、假苏,有反鱼蟹河豚之说。薄荷即现今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而“薄荷醉猫”中的“薄荷”应该是拟荆芥Nepeta cataria。
  • 本草中国
    薛蓉,李铭轩,傅饶,毛靖,苏联麟,李林,谢辉,毛春芹,郭志俊,高波,边宝林*,陆兔林*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3, (5): 75.
    中药饮片的传承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源泉,随着中医药现代化推进及人民健康用药的需求,亟需推动中药饮片的传承创新发展。.咀作为传统炮制方法,应用历史悠久,通过其加工制备的饮片提取利用率高、质量均一、疗效稳定,便于临床调剂,且仍保留传统饮片鉴别特征,具有广阔开发前景。本文系统梳理关于.咀历代古籍及文献资料,总结.咀饮片的临床应用及发展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咀饮片的文献考证、炮制加工、工业化生产、质量与安全评价的研究体系,实现.咀饮片的研究及开发利用,以促进中药炮制的传承创新与中药饮片产业高质量的发展。
  • 本草中国
    王聪聪,辛晓伟,步瑞兰*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3, (4): 60.
  • 本草中国
    王庆刚*,池秀莲,程蒙,杨光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3, (3): 45.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态服务,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 个主要层次。我国这3 个主要层次的生物多样性均极为丰富。近几十年来,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通过开展生物资源调查、收集与生物多样性编目,基本摸清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本底;通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推动了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等促进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恢复;保护生物多样性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社会共识。但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为:生物遗传资源的挖掘、编目仍任重道远;自然保护地体系有待优化;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优良品种的丧失形势依然严峻;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未来在加强资源调查收集、优化自然保护地系统的同时,需要切实采取措施提升全民对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的意识和能力。
  • 本草中国
    辛晓伟,王聪聪,步瑞兰*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3, (2): 28.
  • 本草中国
    董燕,杨光*,张卫,刘思鸿,张钟晓,王永炎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3, (1): 15.
    酒用于疾病治疗和养生保健的历史悠久。经考证,唐代明确入药之酒为酿造酒,即黄酒。本文梳理了本草类医籍中酒的功效,从最初主治疾病,至明清时期拓展到延年益寿等保健功能。并介绍了养生类医籍中酒的应用,包括补益养生、季节养生、产妇养生用酒的食疗方,以及用酒的注意事项,以期为黄酒在养生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与思路。
  • 本草中国
    孙灵芝,柴兴云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2, (12): 188.
    紫草茸存在古今名物不一致、基原混淆不清等问题。本文以医学史的视角,采用文献学的方法,查阅史志书籍、档案史料及历代本草方书等资料,考察紫草茸历史上的名称、基原、产地及运用情况。名称方面,根据性状特征、音转,紫草茸有“紫矿”“紫胶”“紫”“勒佉”“禄其”等多种别名。基原方面,随着人们对紫草茸的认识增加,其在本草古籍里的记载存在从玉石部到木部再到虫部的转变经过。《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规定,紫草茸为胶蚧科动物紫胶虫Laccifer lacca Kerr. 的雌体寄生于豆科檀属Dalbergia L.f. 和梧桐科火绳树属Eriolaenea DC. 等为主的多种植物树干上所分泌的胶质物。产地方面,紫草茸国内外均有产,国内主产于云南和西藏等地。运用方面,紫草茸可用来做染料、胭脂和胶剂,可治疗金创、妇人带下、小儿痘疮等。《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规定,紫草茸具有解毒、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血痨热、肿毒恶疮、瘀血不化。本文通过对紫草茸的系统考证,以期为其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文献依据和理论支撑。
  • 本草中国
    李新月,董燕,张卫,李颖,刘根喜,张钟晓,张敏,陈敏,杨光*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2, (10): 157.
    黄酒与中医药关系密切。酒为最早用药之一,药用历史悠久,有明确的药性和功能主治,主要通过以酒为药、以酒为炮制辅料、以酒为溶媒3 种方法发挥其杀百邪、去恶气、通血脉的作用。现今酒文化事业发展,饮酒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习惯。现代研究多认为,酒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降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古今观点基本一致。但是黄酒的相关研究文献较为分散,缺乏系统分析与整理。本文围绕中医药理论与黄酒药用历史,在厘清酒的起源与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本草、方书、医籍及现代书籍、文献资料中有关酒的各种论述,对中医药用酒进行历史考证,总结黄酒的现代研究,对黄酒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进行展望,对正确认识和理解黄酒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意义。
  • 本草中国
    史中夏,刘冠军,王波,窦峰诠*,王钰涵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2, (10): 158.
    齐鲁嵩山生态环境优越,孕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本文对其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为当地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
  • 本草中国
    李新月,董燕,李颖,杨庆文,刘根喜,张钟晓,张敏,杨光*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2, (8): 126.
    黍子为五谷之一,黍米自古便可药用,但目前黍米常作为粮食使用,忽视了其作为中医药养生的功能。黍子在我国新石器时期便已经开始种植,但自春秋时期即出现异名现象,随着时代的更替以及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异名众多且较为复杂,常出现异名混乱使用的现象。黍米的药用价值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明确其“味甘,温,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本文通过对我国黍米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对黍米历代性味归经以及现代黍米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探讨了现今黍米作为五谷之一的中医药功能及应用,分析了黍米发展现状,提出了对黍米在中医药方面的应用建议。
  • 本草中国
    王家葵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2, (8): 127.
    本文介绍药物名实考证的4 种方法:利用药名透露的信息推测物种;根据形态特征的文字描述和插图进行判断;通过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记载考订品种;采用资源调查和古代药物标本鉴定等实物证据确定品种。具体药物名实考证需要整合各种证据共为证明,在不同案例中,药名、形态描述、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实物证据权重不一,形成结论时应尽可能调和各种矛盾。
  • 本草中国
    徐兴毅,冯蓓蓓,谭波*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2, (5): 80.
    中医药博物馆是传承中医药历史、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其建设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意义重大。本文以临朐县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为抓手,系统梳理了中医药博物馆的历史沿革、主要功能以及当前存在的不足,从整体布局、特色创新、科普活动、馆藏内容、深入合作等方面着手详细介绍了县域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以期为实用型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
  • 本草中国
    袁铭君,张恬,叶杨玉,李军德*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2, (2): 32.
    目的:对近年来鸡内金质量评价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完善鸡内金质量标准、提高质量控制技术水平、保障其临床效果提供参考。方法:查阅鸡内金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其质量标准、质量控制等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剖析存在的问题。结果和结论:鸡内金质量评价研究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质控指标仍需完善、采收加工标准待具体化、成份与临床疗效关联研究待加强。
  • 本草中国
    文/张进强,肖承鸿,通讯作者/周涛,郭兰萍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1, (2): 27.
    天麻是我国名贵中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效应,特别是有较全面的神经保护作用,在抗衰老、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民间除了药用外,也是一种常用的保健食品。天麻原植物是一种特殊的药用植物,其种子无胚乳,根、叶高度退化,无法直接从土壤中吸收营养,也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所需的物质。天麻在整个生活史中需要依赖萌发菌和营养菌为其提供营养。生产上采用“两菌一种”的种植技术,是影响天麻栽培生产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本文从天麻的名称由来、种类、生长特性、人工种植技术、功效等方面概述了天麻的特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发展中药生态农业,科学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林业和土地资源是保证天麻产业蓬勃、可持续发展策略之一,为绿色、高效生产天麻提供依据。
  • 本草中国
    文/张飞,王志尧,兰金旭,程蒙,杨光,通讯作者/陈随清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1, (1): 12.